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

时间:2016-03-30 11:27 来源:http://www.5idmw.com

  温馨提示:

  亲爱的同学们,期中考试如期而至,又到了同学们展示才华的时候了,在此特别赠送给同学们三颗心------有信心、有耐心、够细心。希望大家竭尽全力,考出好成绩。加油!

 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

  得 分

  考生注意:本试卷满分100分,考试时间100分钟。

  其中卷面书写分:3分

  一、积累运用(22分)

  1、阅读下面语段,根据拼音写汉字。(4分)

  我一直在寻找春天,从书本里,从生活中,从自我营造的fēn( ▲ )围里,春天呀,春天,姹紫yān( ▲ )红的春天,你在哪里呀,你在哪里?我企图将春天绣进人生的画卷里,像永开不败的鲜花一样。这个美丽的错误蛊 huò ( ▲ ) 着我,我选择了坚持,坚守乡村,坚守小屋,为生命编织一个xuàn( ▲ )丽的光环。

  2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,并将序号填在括号。(3分)

  生活中不同的开始方式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。陌生人彼此在凝视中用笑脸相迎,是( ▲ )的开始;市民和进城民工在心中用尊重握手,是( ▲ )的开始;看到口渴难耐的漂泊者,递上一瓢水,是( ▲ )的开始;送人玫瑰,发现手有余香,是快乐的开始。

  A仁爱    B沟通   C 平等

  3、古诗文默写。(8分)

  (1)东风不与周郎便, ______▲________。(杜牧《赤壁》)

  (2)_______▲______,宫阙万间都作了土。(张养浩《山坡羊?潼关怀古》)

  (3)《与朱元思书》中写富春江水流湍急的句子是: ___▲_____,__▲_____。

  (4)《过零丁洋》中脍炙人口,表现诗人誓死报国,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忠心不改,大义凛然的诗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▲__,_________▲______

  (5)科技发展,日新月异,新陈代谢是历史发展规律。今天,人们常用刘禹锡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中的“ ___________▲___________,___________▲__________”两句诗来形容新生事物的蓬勃发展。

  4、综合性学习与名著导读。(7分)

  栀子飘香,榴花明艳……在充满生机的初夏时节,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,增添人文气息,学校将开展“书香满校园”的主题活动。

  (1)按下面要求策划一个班级活动方案。(4分)

  活动目的: ▲

  活动方式(写一种即可): ▲

  (2)你一定读过凡尔纳的《海底两万里》这部名著吧,请你写一段话把它推荐给你的同学。(3分)

  ▲

  二、现代文阅读(24分)

  (一)、《泉》 贾平凹(12分)

  ⑴我老家的门前,有棵老槐树,在一个风雨夜里,被雷击折断了。家里来信说:它死得很惨,是拦腰断的,又都列开四块,只有锯下来,什么也不能做,劈成木柴烧罢了。我听了,很是伤感。

  ⑵后来,我回乡去,不能不去看它了。

  ⑶这棵老槐,打我记事起,它就在门前站着,似乎一直没见长,便是那么的粗,那么的高。我们做孩子的,是日日夜夜恋着它,在那里落秋千,抓石子,踢毽子,快活得要死。冬天,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,老槐也变得赤裸,鸟儿却来报答了它,落得满枝满梢。立时,一个鸟儿,是一片树叶;一片树叶,是一个鸣叫的音符:寂寞的冬天里,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。于是,他们飞来了,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,喜欢得跑出屋来,在严寒里大呼大叫。

  ⑷如今我回来了,离开了老槐是多年的游子回来了。一站在村口,就急切切看那老槐,果然不见了它。进了院门,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,劈成粉碎片,乱七八糟地散推在那里,白花花的刺眼,心里不禁抽搐起来。我大声责问家里人,说它那么高的身架,那么大的气魄,骤然之间,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?!如今,我幼年过去了,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,留给我的,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?!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长着沧桑的残酷,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,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。

  ⑸夜里,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,走了出来,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,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。树桩筐筛般大,磨盘样圆,在月下泛着白光,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。那桩四周的皮层里,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,极端地长上来,高的已经盈尺,矮的也有半寸了。

  ⑥小儿从屋里出来,摇摇摆摆的,终伏在我的腿上,看着我的眼,说:

  “爸爸,树没有了。”

  ⑺“没有了。”

  ⑻“爸爸也想槐树吗?”

 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。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,在这槐树下爬大,可他的幸福、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。

  ⑼“爸爸,”小儿突然说,“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,是水一样的声音呢。”

  唉,这孩子,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?是水一样的声音,这我是听过的,可是如今,水在哪儿呢?

  ⑽“爸爸,水还在呢!”小儿又惊叫起来,“你瞧,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?”我转过身来,向那树桩看去,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:真是一口泉呢!那白白的木质,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,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,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?我的小儿,多么可爱的小儿,他竟发现了泉。我要感谢他,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!

  ⑾“泉!生命的泉!”我激动起来了,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,想这大千世界,竟有这么多出奇,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,雷电可以击折河身,却毁不了它的泉眼,它日日夜夜流动,永不枯竭,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,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!

  ⑿我有些不能自已了。月光下,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,是多么的精神,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,绿绿的,鲜鲜的,深深的:这绿的结晶,生命的精灵,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?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,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?哦,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,灿灿地,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。

  ⒀“爸爸,这嫩枝儿能长大吗?”

  ⒁“能的。”我肯定地说。

  ⒂我说完了,我们就再没有言语,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,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。

  5、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面?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(3分)

  答: ▲

  6、文章开头说“很是伤感”,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“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。”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?(3分)

  答: ▲

  7、小儿将树桩比作一口泉,“我”觉得小儿的发现很伟大,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吗?为什么?请作具体分析。(3分)

  答: ▲

  8、文章最后说“谛听”“生命的水声”,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。(3分)

  答: ▲

  (二)、《家里养着月亮》 姜仲华(12分)

  ⑴正在专心上网,突然屏幕漆黑,我陷入无边的黑暗。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。停电了。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。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,心想,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?真烦人!

  ⑵忽听女儿惊喜地喊:“爸爸,快来!”

  ⑶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,问:“怎么啦?”她指指地面,有一个清晰的影子。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?

  ⑷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,而外头没有灯。疑惑地找,最后,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,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,无声无息,气势磅礴而写意,色彩华丽而奢侈。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。A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,发着微光,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,使我想伸手触摸。星星只三五个,随意地散落在夜空,相隔很远,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。月亮玉一样白,灿灿地发出光辉,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、幽雅、亲切,明亮而不刺眼,使我可以正视。我的心慢慢沉静,沉静,融化在月光里,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、润湿的东西漫上来。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,多久了?记不起。www

  ⑸我喃喃自语:久违了,月亮!生活在城市,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。要不是停电,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?月光下,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,光与影十分和谐,如童话里的小天使。我蹲下身抱抱她,女儿喊了声“爸爸”,便不说话了。妻子过来,看看我们,抬头看看月亮,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。

  ⑹忽然,女儿说:“爸爸,咱家养着月亮呢!”“嗯?”“咱家养着月亮!” 女儿拉拉我的手:“爸爸,看!”

  ⑺她指着窗下的鱼缸,果然,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,酥酥地颤。B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,不断长大的花儿,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。

  ⑻女儿拍拍小手,说:“爸爸,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?”“是,是。”我有些激动。家里养着月亮,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。

  ⑼家里养着月亮,我是月亮的主人吗?蓦地想起苏轼说“江山风月本无常主,闲者便是主人”,这话说得真对。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,做月亮的主人,使我有了一种憬悟。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,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,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、小城,还有天上明月,浩瀚夜空;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、工作家庭,还有仰望明月,静对星空。是的,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,C我还能做春风、夏花、秋雨、冬雪的主人,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,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,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,就像今夜,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。月光照着我,我却没有看到月光,实在愧对造化。这盎然的天趣,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?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。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。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。一会儿,女儿双手伸进鱼缸,小心掬起一捧水,欣喜地说:“我捧起月亮啦!”月亮在她手心,鱼缸里依旧有月亮。叮叮咚咚,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,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,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。

  ⑽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,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,有时抬头看看月亮,月亮也有笑意;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,月光荡漾,荡到心里。

  ⑾睡觉了,女儿盖好被子,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,跑去看了一会儿,回来悄悄地说:爸爸,月亮养得好好的,和鱼儿逗着玩儿呢!我对她说:我们家养着月亮,发财啦!

  ⑿明月自照人,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,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。如果有这样的情怀,平凡岁月,寻常巷陌,也是花香满径。这样想着,我均匀地呼吸着,静静地睡去。(摘自《今日文摘》 2009年第5期)

  9、请仿照示例,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字,以完成对本文情节发展过程的梳理。(2分)

  ▲ 月亮 → 赏月亮 → 养月亮 → ▲ 月亮

  10、阅读第⑼段,说说为什么小女儿可以发现“家里养着月亮”,而“我”不能呢?(3分)

  ▲

  11、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,它可以从品味语言、理解内容、分析作用等角度入手,把我们阅读时的思考、联想、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。请从文中ABC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一个句子写点批注,不得少于20字。(3分)

  原文: ▲ (只要填写画线句子的序号)

  批注: ▲

  12、阅读下列材料,结合本文,写出你的探究结果。(4分)

  ⑴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。如果有这样的情怀,平凡岁月,寻常巷陌,也是花香满径。

  ⑵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(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)

  ⑶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。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(苏轼《前赤壁赋》)

  ▲

  三、古诗文阅读(21分)

  (一) 古诗词鉴赏(4分)

  《秋词》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,数树深红出浅黄。 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。 【注释】①嗾(sǒu):怂恿、唆使、引发。②狂:轻狂、浮躁。 13、请品读诗歌第1,2句,通过哪些词语可判断这首诗写的是秋天?(2分)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、诗的末句引入“春色”一词,有什么作用?(2分)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▲ _________________

  (二)、文言文阅读(17分)

  送东阳马生序(节选)(10分)

  余幼时即嗜学。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。尝趋百里外,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先达德隆望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,未尝稍降辞色。余立侍左右,援疑质理,俯身倾耳以请;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复;俟其欣悦,则又请焉。故余虽愚,卒获有所闻。

  当余之从师也,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。穷冬烈风,大雪深数尺,足肤皲裂而不知。至舍,四支僵劲不能动,媵人持汤沃灌,以衾拥覆,久而乃和。寓逆旅,主人日再食,无鲜肥滋味之享。同舍生皆被绮绣,戴朱缨宝饰之帽,腰白玉之环,左佩刀,右备容臭,烨然若神人;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略无慕艳意,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。

  15、解释句子中画线的词。(2分)

  ⑴俟其欣悦,则又请焉( ▲ ) ②媵人持汤沃灌( ▲ )

  16、下列句子“而”字的用法,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( ▲ )(3分)

  A.足肤皲裂而不知 B.执策而临之

  C.学而不思则罔 D.出淤泥而不染

  17、翻译下面句子。(2分)

  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

  译: ▲ 。

  18、读了上文,你得到了哪些启示?(答出两点即可)(3分)

  ▲

  邴原泣学《初潭集》(7分)

  邴原少孤,数岁时,过书舍而泣。师曰:“童子何泣?”原曰:“孤者易伤,贫者易感。夫书者,凡得学者,有亲也。一则愿其不孤,二则羡其得学,中心感伤,故泣耳。”师恻然曰:“欲书可耳!”原曰:“无钱资。”师曰:“童子苟有志,吾徒相教,不求资也。”于是遂就书。一冬之间,诵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。

  19、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。(2分)

  ⑴凡得学者 ( ▲ ) ⑵过书舍而泣 ( ▲ )

  20、 翻译句子。(2分)

  童子苟有志,吾徒相教,不求资也。

  译: ▲

  21、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?(3分)

  ▲

  四、作 文(30分)

  在生活中,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。比如:一声叮咛,一个微笑,一句问候,一个小数点,一道小程序,一次小错误,一处小破绽……忽略是常有的,后果有大有小,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,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,形成伤害,酿成大错。有些时候,我们正在忽略的,可能就是最重要的。

  请以“忽略的,有时是最重要的”为话题,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。

  要求:⑴文体自选;⑵题目自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