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民本》同步练习

时间:2014-10-27 18:39 来源:http://www.5idmw.com
1.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( )
A.不孥(nú) 粢盛(zī chéng) 庠序(xiáng) 思戢(jí)
B.邪侈(chǐ) 茕独(qióng) 勿施(wù) 鳏寡(guān)
C.哿矣(gě) 糇粮(huó) 鹯也(shàn) 走圹(kuàng)
D.爰方(yuán) 戚扬(qī) 仓廪(lǐn) 狗彘(zhì)
解析:B.“勿施”的“勿”应读“wú”。
答案:B
2.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 )
A.爰方启行(爰,于是)

B.毁诸(诸,兼词,之乎的合音)
C.得乎丘民(得,获得)(丘,众)
D.载胥及溺(“载和胥”都是句首语助词,无义)
解析:D.“胥”不是句首语助词,而是“相互”的意思。
答案:D
3.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( )
A.兽之走圹也 B.思戢用光
C.是罔民也 D.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
解析:B.“戢”通“辑”,和睦。C.“罔”同“网”,用网捕捉;欺骗、坑害的意思。D.“颁”通“斑”。A项中没有通假字。
答案:A
4.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( )
A.驱而之善 壮者散而之四方者
B.斯得天下矣 弓矢斯张
C.为渊驱鱼 民为贵
D.及陷于罪 爰及姜女
解析:A项中的“之”都是“往,走向”,动词;B项中“斯”分别是连词“就”和代词“这”;C项中的“为”分别是介词“替”和助词“是”;D项中的“及”分别是动词“等到”和连词“和,在一起”。
答案:A
5.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句是( )
A.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 B.而民莫之死也
C.壮者散而之四方者 D.于王何有
解析:A、B、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,而D项是定语后置句。
答案:C 
6.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( )
A.树之以桑 老者衣帛食肉
B.死其长矣 莫之死
C.从而刑之犯 罪人不驽
D.无夺其时 王如善之
解析:A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,意思分别是“种”,“穿”;B项全都是为动用法,意思都是“为……死”;C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,意思分别是“施刑”,“牵连妻子儿女”;D项分别是使动用法“使……丧失”,和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,“认为……好”。
答案:D 
我综合 我发展
一、阅读理解
(一)阅读下面的文段,完成7—9题。
孟子曰:“桀纣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。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得天下有道: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。得其民有道: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得其心有道:所欲与之聚之,所恶勿施尔也。民之归仁也,犹水之就下,兽之走圹也,故为渊驱鱼者,獭也;为丛驱爵者,鹯也;为汤武驱民者,桀与纣也。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,则诸侯皆为驱矣。虽欲无王,不可得矣。今之欲王者,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苟为不畜,终身不得。苟不志于仁,终身忧辱,以陷于死亡。《诗》云:“其何能淑?载胥及溺。”此之谓也。
7.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。
(1)载胥及溺
(2)所欲与之聚之
(3)所恶勿施尔也
(4)虽欲无王,不可得矣
8.翻译下列句子,并说明句式的特点。
(1)则诸侯皆为驱矣。
(2)此之谓也。
9.仔细阅读这一段文字回答下面两个问题。
(1)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? 
(2)孟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他的主张的?
7.答案:(1)到 (2)想得到的。所字结构,要解释成名词性结构 (3)厌恶 (4)称王,名词用作动词
8.答案:(1)那么,诸侯都被他所驱使。 被动句,省略句。
(2)说的就是这个了。 宾语前置,或倒装句。
9.答案:(1)“仁义”是得民心之道。
(2)首先,用“桀纣之失天下”的史实作为反证,接着用“水”向低处流、野兽奔向旷野、水獭驱赶鱼、猛禽驱赶鸟雀、桀纣驱使百姓等打比方;然后用治病得积蓄艾草来说明积德的重要性;最后,引用《诗经》的诗句作为总结。
(二)阅读下面的文段,完成10—15题。
齐宣王问曰:“文王之囿方七十里,有诸?”孟子对曰:“于传有之。”曰:“若是,其大乎?”曰:“民犹以为小也。”曰:“寡人之囿方四十里,民犹以为大,何也?”曰:“文王之囿七十里,刍荛者往焉,雉兔者往焉,与民同之,民犹以为小,不亦宜乎?臣始至于境,问国之大禁,然后敢入。臣闻郊关之内,有囿方四十里,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,则是方四十里,为阱于国中,民以为大,不亦宜乎?”
10.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说明,错误的一项是( )
A.文王之囿 囿:天子、诸侯养禽兽的地方。
B.刍荛者往焉,雉兔者往焉 刍荛者:割草打柴的人。雉兔者:猎取野鸡野兔的人。
C.国之大禁 大禁:重要的禁令。
D.于传有之 传:解释经义的书。
11.对下列四个加点的词语的解释,错误的一项是( )
A.方七十里 方:地方。
B.不亦宜乎 宜:合适。
C.臣始至于境 始:初,刚。
D.有诸 诸:兼词,可译为“之乎”。
12.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。
 
13.文王之囿方七十里,民犹以为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。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,民犹以为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。
14.本文用了对比的方法,进行了两方面的对比,一是用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对比,一是用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对比。
15.孟子在文中要求统治者( )
A.要有保民思想。 B.要实行仁政王道思想。
C.要和人民利益与共,爱民。 D.要与民同乐。
10.解析:D.传:此处指记载史实的书。
答案:D
11.解析:A.方:方圆。

12.解析:本题主要考查古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。
参考答案:两个“是”用法相同,指示代词“这”;两个“其”用法不相同。第一句的“其”,副词,表疑问;第二句的“其”,代词,表指代。
13.解析: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,注意上下文的因果关系。
参考答案:与民同之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 为阱于国中
14.解析: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,要注意对比对象的正反关系。
参考答案:齐宣王之囿 文王之囿 齐宣王之囿不与民同之 文王之囿与民同之
15.解析:文章从始至终都在强调人民的利益,要统治者关心下层百姓。
答案:C
二、语言运用
16.仿照下列例句,以另一组事物重写一组句子。
例句:得乎丘民而为天子,得乎天子为诸侯,得乎诸侯为大夫。
解析:参照高考标准,要求按照例句结构,有排比,句子内部逻辑关系要恰当。 
答案:略
我创新 我超越
17.有论者认为:“总观孟子的民本思想,实概括现代民主思想的一切:孟德思鸠的法意,卢梭的民约论,法国革命所争取的自由、平等、博爱,林肯不惜南北一战所换来的民有、民治、民享,国父集中外大成所首创的三民主义:民族、民权、民生,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,老子的小国寡民……。成为理想的追求,或是进步的建设,皆离不开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范畴。故孟子不仅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保姆,也是世界先知先觉的革命导师。”
那么,你是否同意这种论断?对于孟子的民本思想,你是否有自己的见解。
答案:略